內容
春天到來,人們在享受春暖花開的同時,吃貨們最期盼的莫過于小龍蝦。4、5月份,小龍蝦開始逐漸上市,讓人蠢蠢欲動,帶來一股赤色風潮。那如此鮮美的小龍蝦你了解它嗎?它是什么蝦,是如何進入國內的?
小龍蝦是近年來我國常見的淡水類甲殼動物,學名克氏原螯蝦,也叫紅螯蝦或淡水小龍蝦。和其他鰲蝦一樣,小龍蝦也有螃蟹般的螯足,但它們的螯足上有著更為突出的棘突,頭胸甲上的棘突特別明顯,在氣勢上勝過很多螃蟹。
追溯其老家,在墨西哥背部到美國的佛羅里達區域,因其肉質鮮美,被廣大吃貨追捧,后被引入到美洲其他地方,以及歐洲和壓軸,具有高度適應性的它們在世界各地扎根。
小龍蝦喜歡平緩的溪流和靜水生活環境,沼澤、溝渠、泥沼和池塘等地方,尤其是富有植被、落葉等環境。白天休眠,黃昏出來覓食,晚上開始嗨皮。當水溫在21-27℃時最適合生長,一旦溫度低于12℃就不怎么長個了。以昆蟲、幼蟲等為食,喜食動物源性物質,也吃各種水草和藻類。
那究竟是誰將小龍蝦帶到中國的呢?其目的只是為了吃嗎?據相關資料顯示,1927年,日本人從美國夏威夷少量引進了小龍蝦,目的是作為牛蛙的飼料,隨后該蝦“攻占”了日本。大約1929年,小龍蝦又經日本流入了中國南京,這也成了“小龍蝦是日本人二戰時期為了消滅尸體引進中國”的謠言源頭,實屬無稽之談。
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吃小龍蝦,其肉質緊實,尾巴上寸把長的肉,在食客眼里,其鮮美程度無可比擬。小龍蝦體內蛋白質含量很高,占總體重的16%-20%左右,脂肪含量還不到20%,且肉質易消化;且富含鎂、鋅、碘、硒等多種微量元素,蝦殼富含蝦青素,經深加工后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,廣泛運用于生物、醫藥、食品、化工等工業領域。
原來,小龍蝦是“外來入侵者”,卻給我們帶來了如此好吃的美食,還有如此大的作用,小龍蝦一點都不“小”!